神工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受到持续高利率、地理政治学冲突的不利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22年的3.5%下降至2023年的3.0%;全球通胀率从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9%,仍处于较高水平,终端消费者市场需求仍受抑制。全球经济大环境叠加半导体市场供求关系周期性变化,以及一些国家推出的半导体产业投资补贴政策和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对供应链的扰动仍在持续,年内市场环境仍趋复杂。
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2023年11月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5,200亿美元,同比下滑9.4%。公司认为,尽管全球半导体市场短期萎缩,但全球经济“数字化”、“低碳化”转型所推动的半导体市场长期需求仍然强劲;短期来看,随着2023年年初以来生成式AI应用的不断突破,全球主要科技公司纷纷加大资源投入,算力相关集成电路细分产品如HBM率先获益,消费电子市场持续近四个季度的库存消耗接近尾声,因此半导体市场呈现结构性复苏;但是,由于消费电子市场下一代主机产品尚未定型,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出货量增长前景暗淡,汽车电子、工业、传统服务器需求出现调整,因此全球半导体市场仍未全方面进入下一轮上行周期。公司扎根于分工严密的国际半导体供应链中,所处硅材料细分行业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经营业绩与上述数据所呈现的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仍高度相关。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了产品结构、按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完善了产品技术指标和销售网络,克服种种不利影响,实现营业收入13,503.32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4.96%;2023年公司硅零部件与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业务仍处于开拓期,研发费用等投入较多,尚未能够贡献盈利。以上双重问题造成公司净利润会降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10.98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3.70%。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公司的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直接销售给日本、韩国等国的知名硅零部件厂商,后者的产品销售给国际知名刻蚀机设备厂商,例如美国泛林集团(LamResearch)和日本东电电子(TokyoEectronLimited,TEL),并最终销售给三星电子、SKHynix、英特尔和台积电等国际知名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根据上述国际主流刻蚀机设备厂商和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披露的财务数据,目前下游库存调整仍在进行中,集成电路制造厂商产能利用率低迷,相应造成上游材料采购数量和交期调整,影响存量市场。报告期内,公司的硅零部件产品实现同比翻倍增长,实现营业收入3,763.90万元;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产品收入达到825.83万元。以上产品主要面向中国市场销售,已经在中国本土供应链安全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伴随国产等离子刻蚀机设备厂商及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崛起,公司将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强的成长动能。
从公司经营角度分析,2023年公司半导体大尺寸硅片相关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较大,加之硅片产品评估认证周期较长,因此平均产能利用率有限,公司停工损失较多为3,878.90万元。存货消化较慢,成本相比来说较高,造成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为3,042.37万元。公司研发费用为2,246.56万元,及时满足了客户评估认证需求,相关研发项目结题后,将推动公司此项业务进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
面对外部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公司管理层在报告期内坚定执行长期发展的策略和既定年度经营计划。公司具体经营成果总结如下:
大直径硅材料业务,目前公司大直径多晶硅材料及其制成品已经通过部分客户认证并实现稳定出货。该业务年内实现营业收入8,354.66万元。
硅零部件业务,公司配合国内刻蚀机设备原厂开发的硅零部件产品,适用于12英寸等离子刻蚀机,已有十余个料号通过认证并实现批量供货,同时能满足刻蚀机设备原厂不断提升的技术升级要求。公司产品的认证应用范围,已经从研发机型扩展至某些成熟量产机型。公司在数家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已有数十个料号获得评估认证通过结果。完成评估认证的产品,在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相应料号中所占据的采购份额持续提升。
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业务,公司某款硅片已定期出货给某家日本客户。技术难度较高的8英寸轻掺低缺陷超平坦硅片在国内主流客户端评估中取得认证通过并取得批量订单。
大直径硅材料业务,公司根据直接客户订单数量并结合行业的需求增速,按计划扩充产能,其中大直径多晶硅材料产能扩大约一倍,继续保持该细分市场产能规模全球竞争优势;硅零部件业务,公司在泉州、锦州两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了较快速度的产能爬升。
公司的研发投入,综合考虑新产品布局、已有产品质量改善和经济效益综合考量,基于下游客户端具体明确的评估认证要求来开展研发活动,报告期内取得核心技术4项,获得发明专利5个,实用新型专利18个。
大直径硅材料业务,公司在大直径多晶硅材料及其制成品生产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取得了更多试验数据,研发取得了一项核心技术“多晶硅晶体致密性优化技术”。晶体良品率持续提高。
硅零部件业务,公司针对超平面空间结构,已经开发出多款适配终端客户需求的硅零部件。加工工艺方面实现了优良的表面完整性,持续强化定制开发能力,研发取得了“硅部件精密刻蚀洗净技术”,进一步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
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业务,公司实现了技术难度较大、毛利率较高的轻掺低缺陷硅片细分产品研发。公司按计划进一步提高了对硅片表面的指标要求,研发取得了“硅片表面颗粒清洗技术”,逐步提高产出率,能够持续满足下游客户需求。
公司募投项目“8英寸半导体级硅单晶抛光片生产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结项;
目前年产180万片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已经全部订购完成,其中一期5万片/月的设备已达到规模化生产状态。二期订购的10万片/月的设备已经进场并安装调试。当前公司产品大多数的技术指标和良率已经达到或基本接近业内主流大厂的水准。
公司募投项目“集成电路刻蚀设备用硅材料扩产项目”按计划投入并处于工程施工和设备安装阶段。新建的单晶、多晶两条刻蚀用硅材料生产线,将满足下游日益增长的不同尺寸的市场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克服下游需求周期性下滑的不利影响,在营业收入大幅下滑的不利条件下,严控成本,加强管理,继续维持了大直径硅材料产品较高的毛利水平。两大业务“硅零部件”和“半导体大尺寸硅片”,公司的研发投入符合市场需求,市场推广取得显著进展,在国产半导体供应链中占据了有利位置,在下游客户面临技术出口管制导致的供应链风险时发挥了独特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原有“大直径硅材料”业务,产能经稳健扩充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全球细分市场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主要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这一业务板块的产品,按直径覆盖了从14英寸至22英寸所有规格,主要销售给日本、韩国等国的硅零部件加工厂,因此也可称之为“集成电路刻蚀用大直径硅材料”。该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在技术、品质、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是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
报告期内,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生产情况稳定,产能逐步提升中;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利润率较高的16英寸以上产品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从2022年度的28.95%提升至2023年度的39.01%,对该业务保持平稳的整体毛利率水平有较大贡献。
上述“大直径硅材料”,经过切片、磨片、腐蚀、打微孔、形状加工、抛光、清洗等一系列精密加工后,最终做成等离子刻蚀机用硅零部件。公司是具备“从晶体生长到硅电极成品”完整制造能力的一体化厂商,拥有全球领先的大直径硅材料晶体制造技术,是等离子刻蚀机设备厂家硅零部件产品的上游材料供应商。硅电极产品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具体产品消耗量依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等离子刻蚀机种类、腔体结构、数量和具体制造工艺所决定,尺寸越大,设计要求越复杂的产品,对加工能力要求越高,毛利率相对越高。
根据公司自主调研数据,目前国内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厂约有50万片/月的产能,因此合理估计国内硅零部件市场已有18亿元人民币/年以上的市场规模。其中,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客户的自主委托定制改进硅零部件市场需求为15亿元人民币/年;另外,中国本土等离子刻蚀机原厂的OEM硅零部件市场需求为3亿元人民币/年。预计未来3-5年,国内硅零部件市场的国产化率将从最初的5%,逐步达到50%以上,考虑到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该进程有望加速。
报告期内,硅零部件产品实现收入达到3,763.90万元以上,实现翻番。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客户方面,公司已经获得更多评估认证机会,在数家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已有数十个料号获得评估认证通过结果。目前公司硅零部件产品整体销售数量不断攀升,其中加工难度较大、价值较高的产品销售占比逐步扩大。
随着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收紧,美系半导体制造设备原厂应为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已安装机台提供的备件、维保服务受到阻碍,供应链风险加速暴露。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客户对硅零部件产品的自主委托定制改进需求持续增加,评估认证积极性增强,认证速度提升。
公司配合国内刻蚀机设备原厂开发的硅零部件产品,适用于12英寸等离子刻蚀机,已有十余个料号通过认证并实现批量供货,同时能够很好的满足刻蚀机设备原厂不断的提高的技术升级要求。公司产品的认证应用场景范围,已经从研发机型扩展至某些成熟量产机型。
为保证未来客户批量订单的及时交付,公司子公司福建精工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泉州、锦州两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了较快速度的产能爬升。
公司以生产技术门槛高,市场容量比较大的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为目标,致力于满足该产品的国内需求。轻掺低缺陷硅片主要用于低电压高性能电子产品,如手机等;而重掺硅片则较多用于高电压产品,如充电器、家用电器、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等。低压产品的设计线宽更小,对硅片内在缺陷的控制要求更高,且硅片表面一般不做或只做很薄的外延层。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可以应用于8英寸相对高端的产品制程,拥有较高的附加价值。从全球市场8英寸硅片总需求上看,轻掺硅片占全部需求的70-80%;在12英寸硅片总需求中,轻掺硅片占比几近100%。公司8英寸轻掺低缺陷硅片产品对标日本信越化学公司生产的同类硅片。该款硅片目前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因销售地区、付款条件、客户策略等差异略有不同。
报告期内,半导体大尺寸硅片实现收入825.83万元。公司某款硅片已定期出货给某家日本客户,其各项指标已经满足了正片标准,证明公司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另外,公司8英寸测试片已经是国内数家集成电路制造厂商该材料的合格供应商;8英寸轻掺低缺陷超平坦硅片,某些技术指标难度远大于正片,已经取得某国际一流集成电路制造厂客户端评估认证通过并取得批量订单。
目前,“8英寸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项目”年产180万片所需要的生产设备已经全部订购完成,其中一期5万片/月的设备已达到规模化生产状态。二期订购的10万片/月的设备已陆续进场并安装调试,公司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产能将继续稳健扩充。
公司主营业务为大直径硅材料、硅零部件、半导体大尺寸硅片及其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采购、生产、销售模式如下:
公司建立了供应商管理体系和供应商认证制度,根据供应商的资质条件、产品质量、供货能力、服务水平等情况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将符合条件的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清单。供应商进入清单后,公司会基于各部门的反馈以及市场调研情况,定期从产品质量和供货情况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持续评估和认证,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采购订单的分配,并确保主要原材料有两家以上合格供应商具备供应能力。
公司采取“客户订单+自主备货”的生产模式。公司依据客户发送的定制化产品订单情况组织采购和生产。此外,公司还会结合下游市场需求预测和与客户沟通情况统筹安排备货计划。
公司建立了《产品标识和可追溯管理规定》,每一件产成品均可以通过产品编号检索至单晶工艺跟踪单,从而获得产品的具体生产日期、质量检验员、生产班组等信息。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为公司持续改进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提供了重要保障。公司已经通过ISO9001:2015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ATF16949:2016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主要采用大客户直销的模式进行销售,营销部负责公司现有客户的维护和潜在客户的开发。客户发送订单至公司,经公司确认订单条款,双方对产品类型、数量、价格以及交货期等要素达成一致后按照订单约定履行各自义务。公司根据订单约定交付产品后,将持续跟踪客户产品到货情况及销售回款情况。
公司下游客户对大直径硅材料及其应用产品有较高质量要求,对供应商选择有较为严格的筛选、考核体系。公司成功进入下游客户供应链体系一般需要经历现场考察、送样检验、技术研讨、需求回馈、技术改进、小批试做、批量生产、售后服务评价等环节,认证过程严格,认证周期较长,一般为3-12个月不等。为了保证高品质产品的稳定供应,一旦通过下游客户的认证,客户会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在拓展潜在客户时,会对客户进行背景调查,在对客户的技术要求进行内部评估的同时,对客户报价进行成本效益核算,进而对是否进入该潜在客户供应链体系进行综合判断。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全球分工,自由贸易,效率优先”的国际半导体产业链已经发展成熟,分工严密且不断加深;但另一方面,近年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也正在推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走向“芯片制造本土化”,各国竞相推出巨额补贴和政策支持,上马本土集成电路制造产能,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产能的扩产规模和增速相比往年有所增加。
SEMI于2024年1月预测,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能将增长6.4%,从2022年至2024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计划开始运营82个新的晶圆厂,其中包括2023年的11个项目和2024年的42个项目。集成电路制造厂作为产业链核心企业,短期内大规模增加的资本开支,将对上游设备和材料厂商提供发展机遇。
公司处于行业上游的半导体硅材料行业,深深植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同时伴随中国本土产业链发展而壮大。半导体硅片市场的出货量及单价,影响并带动其它硅材料产品,是硅材料市场整体景气度的晴雨表。SEMI于2023年2月公布数据,2023年全球半导体硅片出货量为126.02亿平方英寸,同比下滑14.3%;总销售额达123亿美元,同比下滑10.9%,下降的原因是终端需求放缓和库存调整。其中,存储芯片和逻辑芯片需求的疲软导致12英寸晶圆的订单减少,而代工需求和模拟芯片需求减弱,导致8英寸晶圆的出货量下降。
目前,全行业仍处于产能扩张周期,海外领先硅片生产厂商的新增产能将陆续于2024年至2025年投入量产。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的日本胜高公司预计,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企稳回升,订单量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恢复,供大于求的态势有望从2025年开始得到好转。
半导体级硅材料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前期涉及厂房、设备等巨额资本投入,且生产所需高精度制造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的采购资金占比很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庞大。同时规模化生产是行业参与者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市场新进入者必须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才能与现有企业在设备、技术、成本、人才等方面展开竞争。
半导体级硅材料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晶体尺寸、缺陷密度、元素含量、元素分布均匀性等一系列参数指标。实际生产过程中,除了热场设计、原材料高纯度化处理外,需要匹配各类参数并把握晶体成长窗口期以控制固液共存界面形状。在密闭高温腔体内进行原子有序排列并完成晶体生长是复杂的控制工程,工艺难度较高,且产品良品率和参数一致性受员工技能和生产设备性能的影响,人机协调也是工艺难点所在。
我国半导体级硅材料行业起步较晚,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较为落后,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行业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都相对匮乏。市场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而行业人才的培养、经验的积累以及高效的协作都需要较长时间。
半导体级硅材料行业下游客户为保证自身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效率、供应链的安全性,十分注重供应商生产规模、质量控制与快速反应能力。因此,行业下游客户会对供应商执行严格的考察和全面认证程序,涉及技术评审、产品报价、样品检测、小批量试用、批量生产等多个阶段,行业下游客户确保供应商的研发能力、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等都能达到认证要求后,才会考虑与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认证周期较长,认证时间成本较高。一旦供应商进入客户供应链体系,基于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控制供应商渠道开拓与维护成本等多方面的考虑,客户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已定型的产品供应结构。
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尺寸主要为14-22英寸,主要销售给半导体等离子刻蚀设备硅零部件制造商,经一系列精密的机械加工制作成为集成电路制造刻蚀环节所需的核心硅零部件。公司生产并销售的集成电路刻蚀用大直径硅材料纯度为10到11个9,产品质量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满足7nm及以下先进制程芯片刻蚀环节对硅材料的工艺要求。
公司凭借无磁场大直径单晶硅制造技术、固液共存界面控制技术、热场尺寸优化工艺等多项业内领先的工艺或技术,使公司能够实现不借助强磁场,仅在常规单晶生长设备上生长出大直径的单晶硅晶体,从而在维持较高良品率和参数一致性水平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公司顺应晶体“大型化”的市场趋势,引入了新型长晶设备,改良了热系统,提升生产过程数字化水平,提高了管理精细度,优化了工艺方案,实现了效能提升;大直径多晶硅材料及其制成品生产技术方面,公司研发团队攻关多晶硅晶体制造工艺,不断提升晶体良品率,能够满足客户对更大尺寸晶体的需求。
大直径硅材料经过切片、研磨、钻孔、腐蚀、抛光、检验等多道精密加工步骤后,可制成等离子刻蚀机用的硅零部件,如:上电极,硅片托环等。等离子刻蚀机的气体通过气体分配盘,经由硅上电极的近千个细微小孔进入刻蚀机腔体中,在一定电压的作用下,形成高强度的等离子体。若细微小孔的孔径不一致,会影响到电路刻蚀的精度,从而造成芯片良率的下降;同时,上电极及硅片托环与芯片同处于刻蚀机腔体中,受等离子体的刻蚀后,逐渐变薄,当这些硅零部件厚度减少到一定程度后,需替换新的硅零部件,以满足等离子刻蚀机所需要的工艺条件。因此,硅零部件是晶圆制造刻蚀工艺的核心耗材。硅零部件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对于晶圆表面的沟槽精度、均匀性等指标有着重大影响。
等离子刻蚀设备厂商或集成电路制造商通常对硅零部件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加工难度极高。以硅上电极为例,该产品有近千个微孔,每个微孔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等都有极高要求,甚至每个微孔内壁表面的保持一定程度的光滑度,以达到孔内壁“不易产生异物污染”的要求;同时,刻蚀气体经过每个微孔后,孔径内壁腐蚀变化程度也需要保证一致性。在进行表面、外形加工过程时,刀具与硅材料的接触过程中,极易造成微观层面的崩裂等表面细微损伤,这种表面损伤可延伸至产品内部,造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常。所以,近千个微孔的加工必须一气呵成。如果中间有异常,整个上电极就会成为不良品。
公司经过长时间的研发,掌握了硅零部件的加工技术,在高深径比钻孔技术、孔内腐蚀技术、清洗技术等方面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产品已经交付客户使用,反馈良好。公司针对超平面空间结构,已经开发出多款适配计算机显示终端需求的硅零部件,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取得了硅部件精密刻蚀洗净技术,进一步满足了下游客户的需求。
公司以生产技术门槛高,市场容量比较大的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正片)为目标,目前从全球市场8英寸硅片总需求上看,轻掺硅片占全部需求的70-80%左右;在12英寸硅片总需求中,轻掺硅片占比几近100%。公司已掌握了包含8英寸半导体级硅片在内的晶体生长及硅片表面精密加工等多项核心技术。具体包括:晶体生长稳态化控制技术、低缺陷单晶生长技术、高良率切片技术、高效化学腐蚀及清洗技术、超平整度研磨抛光技术、硅片检测评价技术、硅片表面微观线性损伤控制技术、低酸量硅片表面清洗技术、线切割过程中硅片翘曲度的稳定性控制技术、针对8英寸抛光片表面雾化现象的控制加工技术、硅片表面超平坦抛光技术、高温氩气退火技术、酸腐蚀平坦度控制技术、硅片表面颗粒清洗技术等。
公司分阶段实施的工艺优化,即通过工艺和热场结构的变化,加强对晶体内氧含量的控制,以适配不同规格硅片的相应技术要求,能够实现从晶体生长端到硅片加工端的协同效应。硅片加工技术方面,公司研发了控制硅片表面平坦度的多项核心技术,硅片正片的平坦度指标持续改善,产出率逐步提高,能够持续满足下游客户的真实需求。
在大直径硅材料领域,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及市场开拓,公司在产品成本、良品率、参数一致性和产能规模等方面均具备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细分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市场地位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公司已扎根于分工严密的国际半导体供应链中,大直径硅材料直接销售给日本、韩国等国的知名硅零部件厂商。后者的产品销售给国际知名刻蚀机设备厂商,例如美国泛
林集团(LamResearch)和日本东电电子(TokyoEectronLimited,TEL),并最终销售给三星和台积电等国际知名集成电路制造厂商。
报告期内,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生产情况稳定,产能得到稳健扩充;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利润率较高的16英寸以上产品收入占比上升至39.01%;成本方面,2023年以来,原始多晶硅原料价格下降并回复至历史价格中枢,随着公司原有库存原材料消耗,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的原始多晶硅原料成本将逐渐降低。公司继续保持细分市场竞争优势。
在硅零部件领域,公司拥有一南一北两个厂区,配合国内刻蚀机设备原厂开发的硅零部件产品,正在从研发机型扩展至某些成熟量产机型;与数家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接洽,已有数十个料号获得评估认证通过结果。
在半导体大尺寸硅片领域,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在日本有多年的轻掺低缺陷硅片生产经验。公司是国内极少数专注于轻掺低缺陷技术路线的硅片厂商,具备替代海外供应商向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商供应高质量硅片的潜在实力。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全球半导体市场呈现结构性变化,SEMI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增长来自前沿的逻辑芯片和代工、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应用的增长以及芯片在终端领域的需求。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快速迭代发展,算力相关存储、逻辑芯片热销,但其对市场整体带动仍有限;另一方面,尽管AI+PC、AI+手机的初代产品已经面世并引起广泛关注,但消费电子市场能够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代主机产品尚不明确。因此,下游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上游企业对趋势的判断难度,同时也对企业的产品定制研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唯有紧跟市场变化并推陈出新的企业才能快速反应、赢得先机。
台积电于2024年1月公布的营运绩效报告显示,“高性能计算”和“智能手机”两大技术平台占公司2023年总收入的比重为43%和38%,高性能计算已经取代智能手机,成为该公司最重要的年度收入来源,且占比同比继续提升。从全年增长来看,高性能计算和车用电子技术平台同比增长为0%和15%,智能手机、物联网和消费电子同比下滑8%、17%和16%。三星电子于2024年1月表示,2023年销售额同比下降14.3%,营业利润同比下降84.9%,预计DRAM和NAND库存将在2024年第一季度后和2024年上半年内恢复至正常范围。SKHynix认为,随着面向人工智能的存储器需求加剧,未来的竞争将在于通过及时、合理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价值来维持销售额和利润增长,而不是仅仅基于数量的市场份额。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在催生多元化、定制化的存储芯片市场。
从中国本土市场来看,SEMI预计2024年全球将有35座新晶圆厂运营,其中中国计划运营16座。中国芯片制造商在2023年月产能同比增长12%至760万片;2024年月产能将同比增加13%至860万片。中芯国际于2024年2月表示,整个市场来看,需求复苏的强度尚不足以支撑半导体全面强劲反弹,从地缘政治出发的产能建设越来越多,加上宏观经济周期、消费滞后,晶圆代工业的利用率在短时间内很难回到前几年的高位。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在地生产具有更大的机会,公司将密切关注供应链的安全性、可靠性、韧性,不遗余力地推进供应链的多元化和国产化。
报告期内,国际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先进制程工艺取得突破:三星电子计划于2025年实现2nm产线.4nm制程技术。半导体加工制程不断进步,12英寸集成电路产品的设计线宽越来越窄,因此沟槽也相应变窄,需要更高的刻蚀精度。更高的刻蚀精度,对12英寸硅片表面的温度、刻蚀气体浓度、材料性质提出更高的均匀性要求。采用更大的腔体和更大的上电极、下电极,更容易确保12英寸硅片面内各项工艺对均匀性的要求。因此,目前国际领先刻蚀机厂商的最新机型,都在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随着以上技术工艺发展,更大尺寸的硅电极及其所需的上游材料——更大直径的大直径硅材料(16英寸以上)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此外,以HBM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所需算力芯片研发竞争日趋激烈,SKHynix、三星、美光都在2024年年初推出各自的新一代HBM产品。三维堆叠结构的HBM产品对TSV工艺提出更高要求,刻蚀工艺的精准控制和优化对于确保TSV的准确形成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对刻蚀技术和刻蚀应用数量提出更高要求。SKHynix和三星都提出计划在年内增加TSV产能。
目前,公司16英寸以上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的技术和产能在全球市场拥有竞争优势;公司将持续研发针对体积较大、设计难度较高的12英寸高端制程所需硅零部件产品。
报告期内,美国施行集成电路产业支持政策,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措施继续升级。2023年3月14日,美国国务院宣布为《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andScienceAct)项目拨款1亿美元,用于支持半导体和安全信息和信息通信技术。该法案主要内容包含财政税务补贴支持,刺激多在美国本土有或者曾经有制造部分的行业头部企业,包括英特尔、美光和安森美等重新回到美国研发与生产。2023年10月1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更新了“先进计算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规则”的三项内容,对2022年10月7日规则的修改和强化,对人工智能相关芯片、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对华出口限制进一步收紧,并将多家中国实体增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此外,美国、欧盟、韩国、日本都已在实施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不等的半导体投资补贴政策。宏大的发展目标及巨额的公共资金支持,正在改变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资源流向和投资节奏。2024年2月,台积电与日本索尼等公司合资的熊本工厂投产,第二座工厂预计2026年投产,与此同时,美国亚利桑那工厂却宣布延期至2025年投产。芯片制造产能对本土供应链的要求极高,并非仅凭政策和补贴能够一蹴而就,公司所在的东亚中日韩三国的产业链优势难以撼动。
全球主要经济体面向芯片制造领域的产业政策竞争持续加剧,带来的风险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公司的中国本土客户向美国进口先进设备的难度大大增加,产品研制和产能扩张受到延缓和阻碍;另一方面,随着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收紧,下游本土客户对国产供应商的评估认证积极性有所增强,速度有所提升,也为公司的硅零部件和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产品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强的成长动能。
大直径单晶硅材料生产技术方面。报告期内,公司优化多项长晶工艺,提高设备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单批次产量和成品率。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司还及时地对主要生产设备进行针对性的升级改造:持续优化投料方法,改进了热场结构,对热场中的主要石墨部件进行精细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还缩短了生产时间,降低了制造成本,良品率和产量不断提升。另外,为顺应晶体“大型化”的市场趋势,公司还引入了新型长晶设备,改良了热场系统,提升生产过程数字化水平,提高了管理精细度,优化了工艺方案,实现了效能提升;
大直径多晶硅材料及其制成品生产技术方面。公司研发团队持续攻关多晶硅晶体制造工艺,以满足客户对更大尺寸晶体的需求,报告期内研发取得了“多晶硅晶体致密性优化技术”。研发团队持续探索晶体各项理化指标所对应的工艺,并取得了更多试验数据,晶体良品率持续提高。
公司将不断提升包括晶体尺寸、缺陷密度、元素含量、元素分布均匀性在内的一系列参数指标,为客户提供稳定的优质大直径硅材料。
产品研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配合国内刻蚀机设备原厂开发的硅零部件产品,适用于12英寸等离子刻蚀机,已逐步定型并实现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刻蚀机设备原厂不断提升的技术升级要求。等离子体刻蚀工艺不同,硅零部件表面状态和工艺处理要求各异,因此,公司持续配合设备原厂积极开发硅零部件系列产品。另外,为顺应刻蚀机腔体“大尺寸化”的趋势,以优化空间结构并提高刻蚀效率,公司针对超平面空间结构,已经开发出多款适配终端客户需求的硅零部件,正在逐步优化各项加工工艺,提高成品率。
加工工艺方面。随着芯片用等离子刻蚀机不断改型及升级,使得目前大多数制造商所应用的平面抛光技术受到严峻考验。公司联合开发了用于硅零部件的化学机械抛光工艺。与目前主流的平面抛光不同,该项技术可使抛光压力作用于各类表面的法线方向,实现复杂异形面的快速抛光,同时在作业过程中实时监测系统的抛光压力并自动调整,保证所有表面在同一抛光压力下完成,表面形貌一致,损伤层去除均匀,实现优良的表面完整性,进一步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此外,公司开发的精密磨削工艺替代了成本较高的研磨工艺,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加强了定制开发能力,新开发的“硅部件精密刻蚀洗净技术”则进一步满足了客户对产品洁净程度的要求。
硅片加工技术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取得“硅片表面颗粒清洗技术”,逐步提高产出率,能够持续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公司将分阶段实施工艺优化,即通过工艺和热场结构的变化,加强对晶体内氧含量的控制,以适配不同规格硅片的相应技术要求,提高从晶体生长端到硅片加工端的协同效应。
公司持续加强在“大直径硅材料”、“硅零部件”和“大尺寸半导体硅片”产品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取得的研发成果包括:
(1)大直径多晶硅材料的晶体生长工艺方面,公司研发取得“多晶硅晶体致密性优化技术”,提高了晶体致密性,减少了空洞发生概率,进一步提升了多晶硅产品质量。
在硅零部件清洗工艺中,公司研发取得“硅部件精密刻蚀洗净技术”,完成对硅部件内微小气孔及表面的彻底洗净,进一步减少颗粒度并隔离金属离子,满足高端客户需求;
(3)公司“8英寸半导体级硅单晶抛光片生产项目”仍处于客户认证重要阶段,工艺实验围绕重点客户的特殊硅片工艺要求推进。研发取得“硅片表面颗粒清洗技术”,通过清洗液的配比、特种过滤技术、特种声波技术清洗,减少了硅片表面颗粒污染。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形成了较强的技术、质量、客户、销售服务、细分行业方面的领先优势,具体如下:
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大直径硅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突破并优化了多项关键技术,构建了一定的技术壁垒。公司凭借无磁场大直径单晶硅制造技术、固液共存界面控制技术、热场尺寸优化工艺等多项业内领先的工艺或技术,在维持较高良率和参数一致性水平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报告期内,公司开发了“多晶硅晶体致密性优化技术”,提高了晶体致密性,减少了空洞发生概率,进一步提高了多晶硅产品质量。“硅部件精密刻蚀洗净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硅零部件加工和清洗工序的良率;“硅片表面颗粒清洗技术”已投入生产,达到了公司预设目标,持续满足客户需求。
硅片产品方面,公司某款硅片已定期出货给某家日本客户,其各项指标已经满足了正片标准,证明公司的技术水平已达到了国际水准。公司在技术难度较高的超平坦硅片、氩气退火片亦建立了雄厚的技术储备。
目前公司已经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控制和品质保证体系,并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相关标准,在产品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出入库检验、销售服务等过程中严格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控制,实施精益生产,使产品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另外,公司在通过艰苦的努力,规范和提高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通过了IATF16949:2016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开辟通道。
公司下游客户对合格供应商的认证程序十分严格,认证周期较长,认证程序复杂。凭借较高良品率和参数一致性水平、持续稳定的产品供应能力,公司在集成电路刻蚀用的大直径硅材料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与海外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公司产品直接销售给日本、韩国等半导体强国的知名硅零部件厂商。后者的产品销售给国际知名刻蚀机设备原厂,例如美国泛林集团(LamResearch)和日本东电电子(TokyoEectronLimited,TEL),并最终销售给三星和台积电等国际知名集成电路制造厂商。
报告期内,公司配合中国国内刻蚀机设备原厂开发的硅零部件产品,适用于12英寸等离子刻蚀机,已有十余个料号通过认证并实现小批量供货;公司在数家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已有数十个料号获得评估认证通过结果。公司可以利用在硅零部件市场开拓的客户资源,快速地推进半导体大尺寸硅片的客户接洽工作。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产品,公司8英寸测试片已经定期出货给某家日本客户,并成为国内数家集成电路制造厂商该材料的合格供应商。
公司建立了覆盖海内外的系统销售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覆盖日本、韩国客户的服务网络,并建立了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国内销售网络,覆盖了国内主流刻蚀机原厂以及行业主流集成电路制造厂商,能够提供及时可靠的售前和售后服务。
公司成立了由管理层负责的专业销售团队。通过定期及不定期拜访客户,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及时获取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市场信息。公司在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产品供货速度、持续服务能力等方面均表现良好,形成了销售服务优势。
目前,公司拥有泉州、锦州两处硅零部件工厂,南北两处厂区的布局能够高效完成研发对接,快速响应下游国内等离子刻蚀机生产厂家以及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客户自主委托定制改进硅零部件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全国客户。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大直径硅材料及其应用产品的生产、研发及销售。凭借多年的积累和布局,公司在大直径硅材料领域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掌握了22英寸及以下尺寸晶体的所有技术工艺,能够大规模、高品质、高可靠、广覆盖地向全球下游厂商提供大直径硅材料产品,在全球细分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公司顺应了等离子刻蚀机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新需求,突破了大直径硅材料领域的诸多技术障碍,长期的品质一致性和成本优势为公司赢得了国际市场份额,并使下游客户对公司产生依赖。
近年来,公司在16英寸以上大直径硅材料领域的产能扩张较快,已经确保公司产能大于下游厂商的自有大直径硅材料产能,具有技术和规模双重优势。由于公司下游直接客户硅电极产品的主要应用场景在于终端客户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12英寸生产线英寸晶圆制造越来越多地采用16英寸以上大直径硅材料产品所制成的硅零部件,因此公司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硅零部件领域,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具备“从晶体生长到硅电极成品”完整制造能力的一体化厂商。公司硅零部件产品的上游原材料(大直径刻蚀用单晶硅材料)具备稳定性、一致性、便捷性及成本的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开发的各项晶体生长和加工工艺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良率水平,能够满足设备原厂不断提升的技术升级要求。在半导体大尺寸硅片领域,公司研发的超平坦硅片评估认证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具备了向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商供应高质量硅片的潜在实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03.32万元,同比下降74.9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10.98万元,同比下降143.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155.53万元,同比下降146.00%。2023年公司业务受到半导体行业周期波动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游需求减弱,公司主要产品销量出现下滑;同时,首发募投项目处于产品认证导入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收入,同期折旧、停工损失、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相对较多,期间费用同比提升,业绩承压,导致全年业绩大幅下滑。未来,若半导体行业市场下行的情况未有好转,将会对公司营收规模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受半导体行业景气度影响较大,存在周期性波动的风险。
大直径硅材料产品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单晶硅材料行业具有进入门槛高、细分行业市场参与者较少等典型特征。公司主要客户包括三菱材料、SK化学等境外企业,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客户集中度较高,存在客户集中风险。如公司下游主要客户的经营状况或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并在未来减少对公司产品的采购,或出现主要客户流失的情形,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下滑的风险。
公司生产用原材料主要为高纯度多晶硅、高纯度石英坩埚和石墨件等,其中高纯度多晶硅的终端供应商为瓦克化学,高纯度石英坩埚的主要供应商为SUMCOJSQ,公司高纯度多晶硅和高纯度石英坩埚的采购渠道较为单一,采购集中度较高。如果公司主要供应商交付能力下降,公司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及时性和价格均可能发生不利变化,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生产用主要原材料为高纯度多晶硅、高纯度石英坩埚和石墨件等,原材料成本占公司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高,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水平。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且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不能同步上调,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的大直径硅单晶硅材料主要向下游集成电路刻蚀用零部件制造商销售。此类制造商对公司产品进行精密机械加工形成硅零部件产品,最终销售给等离子刻蚀机制造商或直接向集成电路制造厂商销售。
部分规模较大的硅零部件生产商除具备机械加工能力外,仍自行保有一定规模的大直径单晶硅材料生产能力。在行业上升周期,主要客户对单晶硅材料的增量需求主要通过外购满足,而在行业下行周期,主要客户因具备一定的大直径单晶硅材料生产能力,外购单晶硅材料的规模可能下降。因此,公司作为行业内主要的大直径单晶硅材料生产企业,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可能面临较高的业务波动风险。
同时,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主要向日本、韩国等国销售,世界贸易摩擦对行业及公司业务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使公司向上述国家客户的销售收入减少,进而导致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利润下滑。同时公司下游客户采购计划的调整相比行业景气度恢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半导体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行业整体需求受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
公司硅零部件和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产品,面向半导体等离子刻蚀机设备厂商和集成电路制造商销售。考虑到半导体行业景气度通过影响存量芯片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以及芯片生产线的新增投资水平,最终影响等离子刻蚀机硅零部件产品和半导体大尺寸硅片市场需求,因此公司以上两种产品的销售前景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相关,在行业下行周期中同样可能面临一定的业务波动风险。
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的现有客户包括三菱材料、SK化学、CoorsTek、Hana等半导体材料行业企业;硅零部件产品下游客户为国内等离子刻蚀机制造厂商和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前者如北方华创(002371)、中微公司,后者如长江存储等公司;半导体8英寸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的目标客户群体为国内外集成电路制造商,主要包括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因此,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既有客户与硅零部件产品、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产品的目标客户并不重叠,公司拓展下游客户存在一定难度和不确定性;同时半导体8英寸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所在细分市场的市场集中度较高,新进入者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公司募投项目实施存在市场竞争风险。如果公司不能成功开发半导体8英寸轻掺低缺陷抛光硅片或开发进度不及预期,则可能拉长前期技术投入的回报期或无法有效应对市场竞争,将会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业务前期资本支出较大,而产品尚处在认证阶段,产品的销售价格无法覆盖单位成本,同时由于目前产能利用率低,公司存货跌价准备和停工损失较多,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公司存在以美元和日元结算的购销业务,美元和日元与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导致公司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
半导体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行业增速与科技发展、全球经济形势高度相关。此外,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还受技术升级、市场结构变化、应用领域升级、自身库存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半导体行业研发周期不断缩短,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导致半导体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公司的技术优势产生影响。
中美贸易摩擦仍然存在,对半导体产业链生产端造成负面影响,加之全球地缘政治军事冲突爆发等因素持续保持全球通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受挫导致下游终端需求萎缩,全球半导体行业目前整体上处于库存调整期,景气度尚未全面恢复。未来若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半导体产业景气度下滑加剧影响扩大,公司的生产运营可能受到影响。
全球范围内主要等离子刻蚀机生产厂商和刻蚀用硅电极制造厂商位于日本、韩国和美国,公司大直径硅材料产品亦主要出口上述国家,公司海外销售比例较高。如未来相关国家在贸易政策、关税等方面对我国设置壁垒或汇率发生不利变化,且公司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将导致公司产品失去竞争优势,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募集资金投资的集成电路刻蚀设备用硅材料扩产项目涉及项目的前期准备、土建及机电工程、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等环节。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工程管理、设备采购、设备调试及人员配置等因素的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存在不能按期竣工投产的风险。
根据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后,公司资产规模将增加,从而导致公司年折旧及摊销成本费用增加。若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能较快产生效益以弥补新增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投资带来的折旧和摊销,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03.32万元,同比下降74.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10.98万元,同比下降143.70%。
芯片在推动全球经济向“数字化”、“低碳化”转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性能芯片制造能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强国的科技竞争焦点,各类芯片产品在终端设备的渗透率持续提升。WSTS于2023年11月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下滑9.4%至约5200亿美元。
进入2024年,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已经展开预测:台积电预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不含存储器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10%以上,晶圆代工市场规模将同比增长约20%;三星电子预计,尽管存在高利率和地缘政治问题,2024年的全球存储器市场预计将继续复苏;SK海力士预计2024年公司将继续受益于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DRAM市场将在2024年上半年恢复,开工率将有所回升,但产量增长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泛林集团预测,2024年全球晶圆制造设备(WFE)市场规模预估为875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约6%;东电电子预测,2024年全球晶圆制造设备(WFE)市场规模预估为100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约5%。
截止目前,全球半导体市场本轮库存调整仍在进行中,部分全球领先厂商着眼于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三星电子预计,2024年智能手机和PC需求将复苏,使代工市场恢复昔日的繁荣;英特尔预计2024年下半年销售额改善;联华电子预计,到2024年第一季度,晶圆需求将逐渐上升;东电电子认为,2024年下半年市场将由先进制程存储芯片市场的需求引导逐步恢复,并从2025年开始两位数增长。
因此,在对“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长期向好,库存调整即将完成并由算力相关芯片引领下一轮周期成长”的基本判断下,全球主要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在行业周期底部继续维持高水平资本开支:三星电子和SKHynix预计将在2024年扩大HBM等高端产品产能;台积电预计2024年资本开支为280亿至320亿美元,与2023年资本开支基本持平;中芯国际预计其2024年资本开支与2023年相比大致持平。
SEMI于2024年1月预计,全球半导体每月晶圆产能在2023年增长5.5%至2960万片后,预计2024年将增长6.4%,首次突破每月3000万片大关(以200mm当量计算)。预计中国将增加其在全球半导体产能中的份额,在2024年开始运营18个项目,2023年产能同比增长12%,达到每月760万片晶圆,2024年产能同比增加13%,达到每月860万片晶圆。
公司的大直径硅材料及其加工制成品即硅零部件产品,其下游需求与终端用户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产能利用率和新增产能密切相关。由于硅电极是集成电路制造环节中的核心耗材,下游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新增产能越多、产能利用率越高,带动硅零部件的需求量上涨;公司硅零部件产品,处于持续推进下游客户送样认证并执行初步批量订单的阶段,国内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产能的持续扩张,更多机台工艺进入成熟状态,硅零部件需求将随之增长,评估新供应商的意愿增强。2023年以来,随着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持续收紧,美系半导体制造设备原厂应为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已安装机台提供的备件、维保服务受到阻碍,供应链风险暴露。中国本土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客户保持对硅零部件产品的自主委托定制改进需求,积极评估认证,公司有望取得更高经营业绩;
公司半导体大尺寸硅片产品,有望抓住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扩张产能且海外进口的8英寸轻掺低缺陷硅片相对紧缺的机遇,争取获得轻掺低缺陷硅片类中各规格产品的更多评估机会,更快取得批量订单。此外,中国市场在8英寸成熟制程的电源管理、微控制器、中高端模拟芯片的需求,以及射频芯片、物联网芯片、OLED等应用对硅片内在技术指标提出了更多严苛的标准,公司历年积累的工艺技术储备与这些需求相匹配,有望拓展更多技术难度较大且销售单价较高的新兴市场并占据先机,并最终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
公司主要成本来源为原材料成本,其中原始多晶硅原料和高纯石英坩埚占比较大。随着中国本土多晶硅原料产能扩大及产品推向市场,价格下行,公司预计2024年原始多晶硅原料市场行情报价将继续维持历史价格中枢低位运行,对毛利率水平带来积极影响。
公司以“科技创新、技术报国”为宗旨,以“专注技术、强调质量、服务客户”为经营理念,致力于成为在全球半导体级硅材料及其制品领域内,有市场地位、有技术优势和研发实力、有高性价比产品、有良好品质管理及售后服务的优秀硅材料供应商。公司将继续着眼于国际半导体行业,引进有着丰富生产、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专家;同时吸纳国内有一定基础的中端技术人员;巩固并加强中国本土技术人才梯队,提升公司的人才竞争优势。
在研发方面,公司将紧跟行业前沿客户的研发步伐,不断地深化多晶质硅材料制造技术,提高多晶硅材质硅零部件的加工产能;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将继续深耕重点客户,在巩固与重点客户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注重与国内半导体行业新兴设备厂商及终端集成电路客户的接触,逐步发展国内的销售网络,抓住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机遇,扩大国内市场销售的份额;在产能方面,公司发挥技术优势,通过工艺改进和设备升级来增加产量。行业下行周期是扩大产能的最佳时机,公司将根据下游客户的订单及市场预期,适时地扩大生产规模,一方面能保证稳定的产品交付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奠定基础。
在研发方面,公司紧随全球硅零部件产品的研发趋势,将继续与国内等离子刻蚀机制造厂商共同研发硅零部件产品,并深度服务国内终端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持续推进定制研发和送样认证,继续扩展硅零部件图纸库和技术规格数据库;在市场开拓方面,随着国内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产能的持续扩张,更多机台工艺进入成熟状态,硅零部件需求将随之增长,公司将抓住机会继续推进客户端评估,公司将“积少成多”,推动更多硅零部件规格进入评估认证;在产能方面,硅公司将加快在锦州建设硅零部件加工场所进度,提高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技术生产衔接,加强研发团队针对各种加工方法的反馈速度和反馈强度,公司南北两处厂区的布局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内市场。
在研发方面,公司将与国内重掺外延硅片厂商形成差异化竞争,继续发挥公司在晶体生长方面的独特优势,深化轻掺低缺陷硅片方面的技术工艺研发,对标国内主流集成电路制造厂商大量使用的硅片,快速提高产能,以满足该规格硅片的国内大批量需求。此外,公司还将根据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提供的具体技术方面的要求,持续优化超平坦硅片、氩气退火片等特殊工艺轻掺硅片,发挥公司技术优势,占据一系列利润率较高的细分硅片市场。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主流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评估认证工作,力争在年内得到主流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的正片评估通过结果并取得小批量订单;在产能方面,公司大力推动产品评估认证工作,已达到规模化生产状态的一期5万片/月的设备,力争达到与业内先进厂商同等的良品率。公司订购的每月10万片的硅片加工设备已进场并安装调试。公司坚持稳扎稳打、不骄不躁的理念,生产规模的扩展既要满足工艺稳定、较高良率的要求,又实现用户送样认证及批量订货之所需。
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及丰富的半导体市场经验,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并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半导体硅材料领域的领先者。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北方华创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芯国际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产业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 上一篇:对线科学年话”活动在京举办
- 下一篇:长虹等离子电视怎么维修 长虹等离子电视维修方法